2025.02.17 春季第一週
親愛爸爸媽媽好:
拿破崙致力於將歐洲統一為一個強大的帝國,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他已經將法國大革命的理念傳播到了歐洲各國。在此之前,歐洲的許多國家,如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依然處於君主專制的統治之下,貴族階層享有特權,社會階級分明。然而,隨著法國軍隊的進入,法國大革命的思想也滲透到這些國家。整個歐洲大陸的人民不願再回到拿破崙統治之前的舊秩序,也不願再盲目順從君主與貴族的統治。他們渴望建立一個新的社會體系,真正體現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
在這些被征服的地區,拿破崙所推行的《拿破崙法典》成為他最重要的遺產之一。這部法典確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廢除了封建特權,保障私人財產,並強調以法律來維護社會秩序。相比於過去混亂且不公平的封建法規,《拿破崙法典》更加合理、系統,並影響了後來許多國家的法律體系,包括現代歐洲各國的民法制度。
然而,拿破崙的內在充滿矛盾。他既是法國大革命精神的繼承者,又是革命成果的終結者。他推動自由、平等、博愛與法治,卻最終稱帝,重建了一個專制政權;他廢除了貴族的特權,卻又為自己和家族建立了一個新的皇室;他口口聲聲要解放歐洲,卻在戰場上帶來無數戰爭與破壞。他既是一位天才的改革者,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征服者。他讓歐洲人民不願回到舊秩序,但同時,他的擴張野心也引發了反法聯盟,最終導致了他的垮台。
拿破崙的故事到這裡,我讓青少年去想想,是否曾經有像拿破崙一樣,充滿矛盾的時刻?他們的矛盾來自成長過程中的探索與掙扎。他們在心理、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經歷劇烈變化,往往會在不同的選擇之間拉扯,如同渴望獨立又依賴大人:開始追求自主,想要擺脫父母、老師的約束,希望獨立做決定,不想被過多干涉(這些話聽起來很耳熟),然而,當真正面對選擇要做決定時,他們又可能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與安全感而感到迷惘,仍然想從大人那裡獲得建議與支持,這點在專題的表現上很明顯。
*渴望被理解又保持神秘感:希望被朋友、家人理解內在的想法和情緒,但也會害怕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擔心被批評或誤解。因此,他們一方面覺得沒有人懂自己,另一方面又不願意主動與人分享。
*尋求獨特性又渴望歸屬感:想要展現個人特色,強調「我就是我,我要做自己」,但同時又害怕與群體格格不入。外在會刻意打扮得與眾不同,但內心仍希望獲得同儕的接納,害怕被孤立。
*追求夢想又面對現實:年輕的心靈有無限的想像力與夢想,卻又不得不面對課業壓力、與家人、老師的期望。
*渴望自由又害怕責任:他們希望擁有更多選擇權,不想被父母、老師約
束,但當真正面對選擇時,又發現自由伴隨著責任,而責任帶來壓力。
*叛逆挑戰又內心認同:會反抗權威,例如對父母師長頂嘴、對學校規則不滿,但內心卻仍然認同某些價值觀。他們既想證明自己不被約束,又無法完全拋開生長環境給予的影響。
青少年內在矛盾是成長的必然過程,因為真正的獨立並不只是擺脫約束,而是學會在自主與求助之間找到平衡,既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懂得在需要時接受指引與幫助。
八年級海洋班導師 湘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