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級班 111學年冬季第六週
和狂想的家長們分享12月21日校外教學~
利用早上【媒體與公民素養】主課時間,我們移師到文昌分館。趁圖書館尚未開門之際,先進行晨圈與課程回顧,隨即派給同學一個街頭觀察任務-請他們外星人視角,在踏查過程觀察周遭居民,並從他們的外觀打扮與活動找出有哪些可以反應出性別上差異的特徵。同學回來後回饋說、他們只能能從頭髮、身高高矮、有無戴口罩、有沒有戴眼鏡、有無交通工具幾個面向,看出差異。原來,當我們習慣的人設歸零時,拋掉既定刻版印象,卸下來後的直觀,才撇見社會所建構的性別框架,是如何左右著我們的性別觀點。「等等我們入館後,打開報紙時,也請留意,媒體報導中傾向的性別形象、與關注媒體中所呈現的族群、特殊需求對象的形象!」
緊接著進入館內的活動,在館方的導覽之下,同學們實地場勘圖書館內預計提供尼泊爾社服策展的空間,也了解可使用的館藏與數位資源,接著就進入今日報紙分析與比報的重頭戲。經詢問,我才發現同學們最近一次看到新聞,都是透過網路、或者電視。他們也很難回想起最近一次拿起報紙讀報看新聞。其中一位同學一副認真的回說,我拿報紙,都拿來擦窗戶玻璃的(笑)。我才驚覺,現在是數位化為王道,對讀報有回憶的是我們。因帶著孩子們上課,我再度去經驗早期傳統媒體龍頭的報紙魅力,重溫研究所時期新聞課比報的手感。然而對這班同學來說,可是刷新一筆人生經驗。
在文昌館方提供的地下一樓空間(感謝館方特別為我們事前擺設桌椅),我們帶著孩子逐一從報紙的版面介紹、比對不同的頭版頭條,在同一新聞不同報社的呈現,藉此比較文字背後的隱藏的報導立場。接著,同學分成七組,每組自選兩則同日同新聞事件、進行兩份報紙的比報,最後分享了新聞議題的比報結果,議題面向包括日本經濟趨勢、泰艦意外、兵役、校園團膳問題、中國軍力報告發布、飛彈事件等等,反應了同學們偏好關注的面向,也帶出他們對報紙有著不同的報導角度與立場的疑惑。最後,我們以公視影片介紹台灣媒體受財團控制的亂象短片,試著引導同學們能對疑惑更近一步地探究-原來媒體本身,是可能因為誰擁有媒體,而改變或調整他們的報導內容。
分析媒體的所有權,與媒體露出的新聞,也在鍛鍊他們獨立思考能力,朝向成為一個耳聰目明的閱聽人邁進。
隨信附上 昨天館方為這次課程教學所做的側記
FB👉https://pse.is/4jvd2p
IG👉https://pse.is/4jjgtp
雅慧、心怡老師
家長回響:高中部: https://forms.gle/Brt1Q36Pdc5GTiv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