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級班 112學年秋季第五週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親愛的狂想爸媽:

  這堂專題主課程,已經進行了兩週。老師們輪番上陣、不斷接力,對這堂課程賦予很高的期待。

    延續上一週開始的主題—心智圖,本週繼續延伸心智圖的學習。看似簡單的心智圖,要能夠完全駕馭,卻並不容易。從第一堂課程,全班一起,將簡單的評量向度轉化為心智圖的方式表述;到請他們將自己的專題計畫書,轉化成心智圖語言;再來到第三版,他們要將目前的行動盤點進心智圖。

  一圈一圈,有沒有能力,將文字語言轉化成邏輯架構的方式?有沒有能力清楚了解自己的核心,以及分化成不同層次,再以每一圈的焦點為核心,作出線性的規劃;而不同的項目之間,看得見彼此的關聯嗎?有在做迴旋式的串連,讓這些規劃、行動都可以彼此連結、彼此支持還是彼此排斥呢?

  青少年們,透過重複修正心智圖的實作;透過三人小組的彼此看、聽、建議、討論;透過全班一起分享、老師的提問和引導;越來越能夠看懂心智圖,也越來越能夠知道原來心智圖可以幫助自己這麼多。

  之前規劃過的,距離現在的主軸已經很遠了,那麼是什麼原因呢?--他們因此而看見,或許是自己的怠惰,讓這個行動消失於空氣之中;也或許是透過真實的實踐,發現當初的發想可行性很低,從而看見了自己的研究限制,看見了未來要修正的方向。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練習整理、澄清。而同時,他們也透過心智圖,可以重新來檢視自己的專題。有沒有哪些被忽略了?以焦慮為漫畫創作主題的孩子,此刻看到,她的閱讀裡只有創作練習而缺少了對焦慮的研究;著重於行動而疏於記錄的孩子,看到自己歷程檔案不足夠,那麼他就無法提供足夠客觀的數據來支持他的研究或者創作。

  在這些緩慢推進的研究鍛鍊中,孩子們有機會自我檢核;同時也協助同學檢核。在青少年這個階段,不是透過大人的說教,而是透過他們的自我檢驗,看見自己的現況,是多麼珍貴!

  而這週的另一個重點是帶領他們進入文獻閱讀和文獻引用的鍛鍊。正如校長所說:「文獻沒有做好,就是無法理性、客觀。」理性與客觀是高中階段要重點發展的能力,也是期許他們離開學校前,可以幫助他們培養起來的能力。這就是為何,學校如此重視他們的文獻能力。

  從文秀老師帶領他們從文獻分類、不同階段文獻的閱讀方法和筆記的策略開始;校長接著以他們的書寫練習為例,為何老師的看見與他們對自己的看見,中間的誤差那麼大?而這誤差,需要反思的能力。因而,校長以「反思」為主題,讓學生來討論,「反思」有哪些不同的層次。學生們貢獻了他們的很多觀點,最後型塑出來的,既是反思的層次,也是認知結構的層次:有初層次的「了解」、中層次的「比較、運用、分析」到高層次的「連結和統整」以及最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透過很具體的討論,校長也教會學生,文獻閱讀和整理的不同層次;甚至是專題要抵達的不同層次。最後,我們當然希望,學生們經過一整年的專題,透過閱讀、文獻研究,實際參與的行動、紮根理論等,可以在專題的收尾之處,將所有的學習與研究做到「連結和統整」。而這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學習,最後能夠轉化,學生有能力提出自己的觀點,回過頭來,將自己的觀點再去印照、檢核大師們的觀點。那麼,這個過程,就是真實的走完整了。而這些過程,真是急不得,必須透過穩紮穩打、一步一步去實踐的。

  因而,回應到文首,為何教師團對這一堂課程,賦予很高的期待?很顯然,這堂課程,並不僅僅是為了幫助孩子們此刻的大專題或者他們的報告書,老師們期待更多的,是可以助益到他們的思考方式、邏輯架構,逐漸培養出他們的理性和客觀,幫助到他們未來的生活和研究能力。正如同校長所說,不是要給他們魚,而是要教會他們釣魚的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願每一位青少年都能成為一位技藝高超的漁夫,是老師們深深期許的。與您共勉!

 

宜玲 與專題研究課程 教師群

2023/9/24

 

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是由哥倫比亞大學的Barney G. Glaser和Anselm Strauss在1967年的著作《紮根理論的發現》(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中提出的理論(研究方法)。

 

家長回響:高中部: https://forms.gle/Brt1Q36Pdc5GTiv1A

Previous
Previous

十二年級班 112學年冬季 第六週

Next
Next

十二年級班 112學年秋季第四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