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家族111學年秋季第二週
親愛的十二年級爸爸媽媽:
收信平安!
正如同你們所知曉的,目前,我們幾位老師,正在跟十二年級學生們,進行專題研究和統整的課程。
這是一堂全新的課程,我們特意修改了課程的時間點,並且召集幾位老師一起組成教學團隊。我們的目標非常的明確—十二年級專題已經進行到一半,孩子們各自的進度也呈現出很不一樣,有的孩子在自己的路上奮鬥著,方向清晰,動力飽滿;也有的孩子,嘗試了幾種方案,但越來越模糊、擺盪,甚至陷落在迷茫中。所以,我們這堂課的目標,就是要把所有孩子都拉進來。
這趟旅程,就是希望沒有一個人是被甩出去的,不管你起步快慢、進步多寡,每一個人都被包覆進來。希望帶動整個團體動力,一起往前走的渴望,也幫助每一個孩子可以更進一步往前推動。
這就是俄國心理學家韋考斯基(Vygotsky)所說的近側發展區理論。所謂的近側發展區,指的就是讓每一個孩子,即使在外圍流浪的,不知所措的,茫然的,都要把他們包覆進來,在他們自己的學習程度能力範圍裡面,給他們各自的目標去追求,去發展。如同母雞帶小雞,每一隻小雞都能在母雞的羽翼保護之下,不被老鷹抓走,不被困難和挫敗感抓走。
於是,這堂課程,正是在這樣的核心目標下,一日日展開。
這真的是一趟辛苦的旅程,老師們每天在課堂上、在課程結束後,都在不斷的檢討、修改、推敲、研擬,更新調整課程計畫,務必讓每個孩子,都被務實地拉回到近側發展區中。
那麼,親愛的爸爸媽媽,這趟旅程,到底在教導孩子們什麼呢?
在專題的第一堂課,老師們就向學生們拋出了這些問題—
十二年級的專題,你們到底要走到哪裡?
與八年級的專題相比,這一次的專題差別與異同究竟是什麼?
回看八年級,此時此刻的你,究竟有了什麼長進?
孩子們啊,很能說!他們聽了很多的理論,每一個都說的頭頭是道。
--應該更有深度、更深入社會領域;更能彼此合作。
--要從感性更走向理性、要有能力跳脫出自己之外,以超然的視角看見自己;
--針對自己的主題要有研究和文獻探討,而不是自己的一家之言。
。。。
而老師們問出這樣的一個問題,背後,除了要帶出孩子對自己專題的檢視以外,我們更想要的是帶領孩子們去回顧自己的過去。回顧過去,就是走向未來。這就是我們教學現場一直在反反覆覆進行的螺旋式教學法。
不但如此,在回顧中,我們期待喚醒孩子去比較,訓練他們的比較能力,從他們自身的比較中,去鍛鍊方法,也是在鍛鍊文獻的能力。
於是,我們就來到了這堂課程的第二個重點--文獻能力。
究竟什麼是文獻能力?
為何文獻能力這麼重要呢?
簡單來說,文獻能力,就是如何讀書,讀完書後如何消化、轉化觀點,或者是如何忠實地去呈現原來作者的觀點。從這些學習中,我們引出了很重要的社會事件—林智堅抄襲案,這是很有價值的、可以讓我們展開機會教育的社會事件。
在這個社會事件裡,我們讓孩子去回顧自己過去寫工作本,寫報告的歷程,自己去批判、檢驗自己--我是抄襲多,引用多,還是我使用的是自己的觀點?一切的學習,都是要回到自己,去促成反思。所以這次的課程不只是學到方法學,也是要促成學生們反思的能力。
當然,我們還帶出了很多其他的學習的方法—關於智力結構的發展、關於如何進入自我導向學習、關於如何交叉檢驗到自我檢視。。。
這堂課,老師們有個野心--不只是要教學生完成專題,也不只是教他們獨立研究的方法;這堂課,想要讓它成為學生們一生可以帶著走的禮物。希望以此,帶給學生們正確的人生態度、學習態度、生命態度。
老師們,會在這個旅程繼續冒險,也邀請爸爸媽媽和孩子們,一同走向一趟未知的旅程。在每日的檢視中,能走到哪裡尚是未知,但我們會繼續奮鬥!
宜玲 與專題研究課程 教師群
2022/9/4
家長回響:高中部: https://goo.gl/forms/SxbrU518MlbX4o4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