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家族111學年秋季第三週
親愛的光家少年,與關愛孩子的爸媽們:
收信平安!
此刻寫信給你們,老師們仍然沈浸在上週四中秋晚會的感動中。這一場晚會,融合了彼此—台上,有爸爸媽媽們熱情的演出;有不同年級孩子們的協力合作;台下,有觀眾烘托出的熱鬧氣氛,有 Rieko Hata 老師帶著大家一起搖擺舞動。主角和配角,台上和台下,主體和客體的界線模糊化了。這是互相的給予,這是能量的流動。這真是令人感動!我們看到社群的家校合作,互為主體性,感動於社群之間的交融與合作。這種互為主體的精神1,正是孩子們在十二年級專題中,需沈浸於他的專題,與專題互為主體,就是真正的專題研究的精神!
我們期待的研究,不是把人或事物當作客體的研究,那樣的研究,是有距離的,是沒有生命的!我們所期待的研究,是參與式的、沈浸式的、完全投入自己的研究。如同這一場互為主體的中秋晚會,這樣的互為主體式的研究,才是我們的社群與教育現場樂見的!我們希望帶著孩子們走到這裡,這就是社會科學最後期望走到的地方,也是我們想要一同邁向的靈性的國度!
這也正是我們這三週的專題研究主課程中所工作的方向!這堂主課程,已經走完三週,在上週四的課程中,老師們邀請孩子們,再度研究學長姐的專題報告,靜靜閱讀,試著讀懂它。
當老師在黑板上寫下這些問題:
--去解析專題報告書,去尋找學長姐的動機和目的,去解析為了實現這樣的研究 目的,他採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他的研究方法有一以貫之執行到底、還是他中途轉換和修正了?
--專題裡,最重要的就是歷程,他們他的研究方法,和他後來的歷程有互相呼應嗎?
1 註:「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為現象學創始人德國哲學家埃德蒙·胡賽爾(Edmund Husserl)所提出。
--而這個貫穿始終的歷程,是否最終又回來呼應了他的動機和目標呢?
--當一年的努力結束之時,學長姐們往往堆疊了厚厚的書面資料;那麼,此刻的 你,有能力來分辨,除了數量上的令人讚嘆之外,在品質上,他也有做到位了嗎?
--最後,他的研究方法和歷程,有陪伴他實現了他的研究目的嗎? 課堂上的少年們,問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老師,第一週,我們不是就已經看過學長姐的報告書了嗎?為什麼現在還要再看一次?這兩週,課堂裡也並沒有再談報告書格式啊?」(我想,你們的言下之意是,既然沒有就報告書有新的分析帶領,那這樣的看,不是跟兩週前都一樣?)
讚嘆你們的提問,問題代表著你在思考,代表著你想要學習更多、想要把自己的專題往前再推進。
在問題背後,老師們也看到,你們似乎想要更快更直接地學習報告書的格式。那麼,老師們要問你們,到底什麼是格式?格式因何而存在?
一篇好的報告,要有適合它內容的格式,有內容才會有格式。而這三週, 我們在談的是,什麼樣的內容,適合你的主題和架構?格式,如同外表如同穿衣,如果沒有人,從何談及穿衣?衣服,因為有了人而有了存在的意義;格 式,因為有了內容而有了存在的意義。如果沒有這兩週的練習,沒有為你找到最終的方向,那麼你又如何能夠找到適合你的格式?
如同這兩週的課堂對話、討論,在對話中幫助自己和同學去對峙;當中間出現不一致的地方,帶著正向的情感去互相幫忙。在尋找的過程中,幫助每一個人去探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真正的主題、方向的道路。這個主題和方向,必須呼應對的內容。
於是,我們帶著學生們,一起盤點現有的內容和材料。幫助學生們去辨 別,自己的歷程裡,有多少材料內容是可以用的。我們盤點完,也澄清了,也
把整個方向的架構理出來了。架構出來了,才有可能找到對的形式。形式是在最後才會出現,當架構完整了,形式就呼之欲出了。
所以,形式並不只是一種制式的一成不變的東西,彷彿制服一般,並非所有的專題都要套上一樣的形式。我們想要帶給學生的,是打破這樣的窠臼—沒有一種固定的格式,你可以創造自己的形式。但同時,形式不是不重要,形式很重要,一個好的形式,會將內容更好的凸顯呈現。所以我們要就具體的內 容,去為它賦予適合它的形式。
而除了上面,我們所談的內容、格式以外,寫作的能力也很重要。我們以慈心余采潔學姐的專題文章為例,反覆推敲寫作方法、技巧,以及討論寫作對人的感受、影響。讓學生透過聆聽,更精準地感受到關鍵🗎,感受到文章的標題與脈絡之間的關聯性,感受到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彼此起伏與呼應,捕捉到藏在文字背後的比喻和隱喻。
如同你們在低年級時的編織,在鬆與緊之間拉扯、調整,最後你們磨練了自己的手指肌肉,學會了編織;此刻的你們,學習辨識文章段落之間的織度, 在流暢與混亂之間,瞭解了文章的鬆與緊,學會辨識,從而,你們就有機會學會編織一篇主題分明、架構清晰、流暢感人的文章。
當老師們帶著全班,為學生一一解剖—從對話中幫助同學梳理出動機、方向、主題、架構、研究方法。。。台下的你,在聽、在比對、在思索--你逐漸了 解,所謂的主題架構關聯性,如同一條絲線,從混沌無明中,從似是而非中, 逐漸清晰浮現。不管是一篇文章,還是一整年專題的歷程,你都要在心中讓這條線清晰顯現。
老師們帶著你們,期待你們一點一點建立起這樣思考與工作的架構:
--凡事,必有動機;
--而動機,要化作清晰的目的和目標;
--為了朝向目標,你要有實踐目標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非一成不變啊,你要去做、去試、去檢視、去修正、去紀錄。。。 於是這過程,形塑了你的專題歷程;
--最後,當這些在你內在有清晰的主軸的帶領,你就拉出專題的軸線來了—你就
能去規劃你自己,在專題目標的引領之下,你需要多少的前導研究、多少的實地採樣、多少的行動實踐、多少的創作、多少的自我修正。。。
如同上週末,這群少年背負重裝,再次走上八仙山。相較於八月中的那次八仙山,只有一部分孩子啟程;同樣的一段路,當初的你們,有的很快就氣喘吁吁、步履維艱,有的中途就卸下重負,有的半途放棄折返。但經過了這幾週的時間歷練,透過每日訓練、裝備檢查,更加清晰團體和個人的目標,在預備中,共同凝聚起更好的團體動力。此刻的你們,已是今非昔比了。
專題如同大山。這一座專題的山,與漫長波折的八仙山一樣--有時候會有叉 路讓人迷失;有時候會有危險地形必須格外小心;有時候不斷陡上心跳加速令人想要撞牆;有時候不小心會被石頭撞倒頭破血流;有時候會掉隊感覺到孤單與挫敗。。。每一個時刻,都是挑戰,都有難熬。然而,最後你們每一個都走到了!把走上八仙山那樣的信心,一樣放進專題裡—知道大家都在煎熬中、大家都會互相打氣;知道要好好調勻呼吸尋找到平衡;知道每走一步就是更往前一步,只要不放棄腳下的這一步;知道今晚沒有退路,一定要走上山頂,就會有人為你歡呼,有明月與你共嬋娟!
祝福你們每一個奮鬥的腳步!
宜玲 與專題研究課程 教師群
2022/9/10
家長回響:高中部: https://goo.gl/forms/SxbrU518MlbX4o4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