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3 春季第三週
七年級爸爸媽媽:
見信平安~
與七年級孩子們的課程相遇,三週忽忽然地就過去了。有孩子走來,輕聲對我說:「老師,我很喜歡你的課,我覺得你讓我更知道怎麼寫了。」我聽了趕緊地對她說:「是我要謝謝你,謝謝你這麼努力!而且,你們好棒,你們這麼快就能學起來,你們的感受力這麼的豐沛,你們的心這麼地純粹,可以寫出來這麼好的文章!老師寫不出來你們這麼好!」
這些,是千真萬確的話語。我不是一個文學專業的老師,也一向不是一個很會寫出美好文章的人。只是,帶著很大的心,想要來陪伴這一群前青春期的孩子們,有機會喚醒他們原本就敏銳的感官,鼓勵他們原本就美妙的文字,表達他們原本就靈動的內在。帶著陪伴與送出一份禮物的心情,我們在課堂裡相遇。
每天早上,校歌時間,兩個女孩就會把全班同學昨日的書寫,整整齊齊地疊放在一起,送來我的座位。然後,我總是懷著那麼大的期待、與敬虔的心,專注而快速地閱讀每一個孩子,從他的內心裡醞釀出來的那些文字。我總是深深地讚嘆,不自禁地用自來水軟筆,在那些文字旁劃下一條條悸動的線。再匆匆忙忙地,在主課程開始前,將這些奮力地、想要讓自己做得更好的文字,唸給他們聽。常常需要深呼吸、常常忍不住地聲情並茂、常常幸福地嘆息—多麼美好的文字!多麼美好的年輕的、好好書寫的生命!
而因著孩子們的文章,我總是有機會看見,他們在提醒我,可以教給他們更多的是什麼—或許是結構,如何起頭收尾更是完整動人;或許是修辭手法,是比喻、擬人、排比,還是鋪陳、埋下一個懸念;又或許僅僅是,那標點符號,短短的「春天來了」四個字後,加了一個驚嘆號,作為文章的開頭,彷彿什麼都不是,卻是如此地令人期待後面的發生。每一個孩子在文字上的耕耘和探索,都給了我們全班更多學習的牽引。
我們也讀作家精彩的文章,讀蔣勳、簡媜、張曼娟、龍應台、韓良憶、侯文詠。。。讀《追蹤師》系列,也讀《少年小樹之歌》,為了他們即將進入的那一片如仙境般的山林而預備。我們一字一句地分享著《少年小樹之歌》中對三月下旬的山林、大地、暴雨的描繪:
如果大自然發現有棵樹已經搖搖欲墜,而且被寒冷的冬風吹得只剩下乾枯的枝條時,她就知道她該來一次大掃除了。她用強風把那棵樹連根拔起,拋到山腳下去。她還會用風當作她的手指,穿過樹梢和灌木叢觸試它們的生長狀況,然後她又揚起狂風,把一切脆弱不適合生存的東西,全給清除乾淨。[1]
我忍不住被作者的文字感動得眼眶濕潤,孩子們看著我笑,但我知道他們心裡也是被感動著的。我們一起讚嘆,天哪,為什麼作者的視角跟我們如此地不同,他眼中的暴風雨、以及大樹被連根拔起,竟然是大自然母親的慈悲?文字竟然能夠把大自然的美好,這樣地記錄下來、這樣地傳遞給我們!我問他們,為什麼,這段文字如此讓我們感嘆?我好喜歡他們的答案:
他們說,因為這段文字裡,作者把自然描繪地是充滿了情感的。我問,為什麼,作者能夠做到這樣?
孩子說,因為「喜歡」,他會靜靜地觀察;因為靜靜地「觀察」,他才會更細緻地感受到自然;因為「細緻地感受」到,才能寫出這麼有情感的文字。對自然充滿情感,才能描繪出滿懷著情感的自然。這是他們的答案!
那麼,對於我們自己呢?在這三週慢慢討論、磨礪著我們的五感,去更敏銳醒覺地迎向這個美好的世界;那最後一個主題,要回來我們自己,如何認識自己,抒發內在的感受;如何認識他人,在相遇裡看見他人的感受?
孩子們笑得眉毛和眼睛都彎彎的,眼睛裡是清亮的光—就如同「小樹」對待大自然一般,他們說:要「喜歡」,因為喜歡,才會有觀察;因為「觀察」,才會有細緻的了解;因為「細緻的了解」,才會有溫暖的相遇。對自己也好,對身邊的朋友也好。
前青春期的孩子們,在朝向社會化發展的路上,仍然很多的自我中心;當別人與自己行為不一、想法不同時,總是明槍暗箭地就射過去了。到頭來,有人習慣了射箭,但內在總是有著一份歉疚的;有人總是默默受傷,內在對自己失去了信心。這些,都很辛苦呀。
最後一篇的書寫,我們要來看見自己的困難,也看見同學的困難。我們要來打開「心的感官」。心是我們最重要的感官吧,以心去認識自己,好好地看見、相信自己的美好;以心去認識他人,好好地去學習感受和同理!
這個世界如此美好,而年輕的生命總是朝向著光呢!
與您分享!
[1] 參閱Forrest Carter著,姚宏昌譯,《少年小樹之歌》小知堂文化,2010,P157
創意寫作主課程老師 王新
2025/3/3
家長回響/星月班: https://forms.gle/u3mxSLBz5RLQUoN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