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4.16春季第十週

親愛的島嶼爸媽:

  在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沒有城市、沒有超市、沒有手機、也沒有錢。人們住在山邊、海邊或森林裡,過著部落生活。他們住的是木頭搭的房子、石頭堆的灶,或用樹葉編起來的涼棚。食物呢?沒有便利商店,也沒有外送。全靠自己來!打獵的去山裡找野豬、山羊,採果子的在樹上摘野莓、苦楝果,住在海邊的人還會下海潛水,撿貝殼、抓螃蟹。這樣的生活,我們叫做——自給自足。

 

在山的那一邊,有一個小小的部落,叫做「山石部落」。裡面住著一個男孩,叫做小石。小石早上跟爸爸去山裡設陷阱、找鹿腳印,下午跟媽媽去河邊抓魚、撿柴火。晚上回到家,圍著火堆吃熱湯、說故事、看星星。每個人都分工合作,有人會打獵,有人會織布,有人會做陶器,有人會唱歌跳舞。如果一戶人家需要什麼東西,就找族裡的親戚朋友幫忙。沒有錢?沒關係!大家彼此照顧,生活一樣快樂。

 

在遙遠的另一頭,海邊住著一群人,大家稱他們為「海風部落」。海風部落不像山裡的人那樣打獵,他們更擅長造船、撒網、潛水、煮海水、晒魚乾。小女孩小波,就住在這個靠海的村落裡。她的爸爸是一位潛水夫,會在退潮時潛進海底,抓螃蟹、撿海菜,有時還能摸到海螺和珍珠母貝。媽媽則是鹽師,每天守著灶煮海水,把一鍋鍋海水變成一小撮一小撮的白鹽晶。可是,海邊的土地不適合種植,部落裡的人吃不到甜果子,也沒有野鹿和野豬。他們吃的,大多是魚、貝類和曬乾的海藻。

 

「如果有一天,能吃到森林裡的野果就好了。」小波常常這麼說。長老告訴她:「孩子,山裡的人有果子,海邊的人有鹽,彼此需要,就會找到交換的方法。」小波聽進去了,於是她開始練習背鹽袋、分類不同的鹽,有的鹽顆粒粗粗的,用來醃魚;有的鹽細細的,可以拿來做湯。那一天,她就是背著媽媽曬的「第一袋細鹽」,翻過幾個山頭,要送去森林裡的另一個部落。

 

        有一天,小石一大早就背著藤簍,跟著媽媽去山坡採果子。他特別愛一種紅紅的小果子——山葡萄,甜中帶一點酸,還會把嘴巴染紫!他爬上爬下,東摘一把、西摘一串,很快就裝滿一整簍。走回家的時候,他經過一處草地,看見一個從沒見過的女孩坐在大石頭上。她年紀跟小石差不多,背上背著一個小袋子,袋子裡裝的是——「白白的、細細的……這是什麼啊?」小石忍不住問。女孩抬起頭,笑著說:「這是鹽!我們部落住在靠海那頭,每天曬鹽、煮海水,把鹽巴留下來。」小石聽得目瞪口呆。他從沒見過這樣的東西,只聽爸爸說過「海水煮一煮會變成鹽」的故事,今天竟然真的看見了!「我可以摸摸看嗎?」小石問「可以啊。」女孩大方地倒出一小撮放在葉子上。小石舔了一口——「哇!超鹹!但感覺煮湯一定很好吃!」他看著自己的果子,再看看小波手裡的鹽,鼓起勇氣問:「妳想不想吃山葡萄?我可以換妳一點鹽!」女孩點點頭,兩人笑嘻嘻地蹲在石頭上,把果子跟鹽分裝好,一人帶走一包。就是小石和小波人生中第一次『交換』。沒有計算、沒有秤重,只有彼此的需要和信任。

 

        這次交換之後,小石開啟了對「換東西」的好奇。他開始發現,有些東西可以用來換別的東西——如果他能採到別人沒有的果子、做出特別的魚乾、磨出又尖又硬的石頭斧頭……。小石和小波的交換成功之後,其他部落也開始學他們,拿自己做的東西來交換別人的東西。山裡的人有木雕、藥草、野獸皮;海邊的人有鹽巴、魚乾、漂亮的貝殼;草原上的人有奶酪、羊毛、牛角做的樂器。有一天,小石想用他的陶罐換一把新的弓。他先拿陶罐去換一塊鹿皮,再拿鹿皮換魚乾,最後才用魚乾換來那把弓。「呼,真是繞了一大圈!」小石氣喘吁吁地說。這時候,部落的長老們聚在一起討論。「我們要不要找一種大家都想要的東西?這樣換東西就不會那麼麻煩了。」

 

於是,有的部落開始用美麗的東西來當作「大家都想要的東西」。有些人用亮晶晶的 海貝殼,有些人選擇稀有的 石頭珠子,還有人用雕刻過的骨頭或羽毛。小波家的村落特別會找一種叫「貨貝」的貝殼,它圓圓滑滑、色澤漂亮,還能鑽洞串成串。這是人類第一次使用「非吃的東西」來當作交換媒介。這些「自然貨幣」,讓交換變得簡單多了。隨著部落越來越多、交易越來越頻繁,人們發現貝殼雖然美麗,但會碎、會不見,而且太輕。於是,有些地方開始用更堅固的東西來當錢—金屬!在古代中國,有人開始用銅做成像貝殼的形狀,叫做「銅貝」。接著,又出現了像刀子形狀的「刀幣」、像鏟子的「布幣」。這些幣上面還會刻上部落名字或圖案,代表這是哪裡發行的。金屬錢幣不怕水、不怕摔,而且可以鑄造得一樣大、一樣重,交換起來更公平。

 

        有一天,小石問爺爺:「為什麼我們現在用銀幣,不用貝殼了?」小步笑笑說:「因為交易越來越多,銀幣方便啊。不過你知道嗎?我們老家那邊,還有人留著一整串貨貝,當寶貝呢。」後來,小石跟著村裡的商人走到一個遙遠的大城市。他第一次看到人們用紙張來買東西!「咦?一張紙怎麼能換一頭羊?」小石問。商人說:「這是鈔票,上面有王國印章。只要大家相信它,就能代表真正的錢。」從金屬到紙張,錢越變越輕、越來越方便攜帶。

 

        從最原始的生活,自給自足到以物易物,再到以貝殼、金屬代替作為交換,最後大家有了相同的共識,以金錢作為交換與買賣的橋樑,在這樣的過程中,金錢不僅是錢,它更成為人與人之間表達感謝與連結的方式。當我們付錢給農夫,是為了感謝他在日曬雨淋中辛勤耕作;當我們付錢給廚師,是為了感謝他用心照顧我們的胃與心情。有時,金錢也化作一種分享,當我們捐助給有需要的人,是在說:「我願意與你分享我所擁有的。」甚至,在東方的文化中,金錢還成為愛的象徵,例如過年時,長輩遞上的紅包,不僅是一份祝福,含滿含著深厚的愛意。所以每當你拿出錢要購買物品時,請別忘了送上真誠的感謝!

 

 

 

   三年級導師

怡廷

乙巳蛇年 清明

 

家長回響/島嶼班:https://forms.gle/MeJd48xAXvNV7fUm7

Next
Next

114.4.7發佈:春季第八週 (3/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