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家族 109學年夏季第八週
2021年夏季 十年級文明史
親愛的爸爸媽媽:
收信平安!
與您們分享延續六週多來,包含社會學習週在內,我們持續與孩子在結束時感謝及祝禱的詩:
讓我作你和平之子,
在憎恨之處播下慈愛。
在傷痕之處播下寬恕,
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
在絕望之處播下盼望。
在幽暗之處播下光明,
在憂傷之處播下歡愉。
哦 主啊!使我少為自己求,
少求被安慰,但求安慰人,
少求被瞭解,但求瞭解人。
少求愛,但求全心付出愛。
讓我作你和平之子,
在捨去時有所得,
在赦免時我們也蒙受赦免。
在死亡時我們重生在永恆的生命中。
《聖方濟和平禱詞》
(聖方濟 作)
我們以這首《聖方濟和平祈禱詞》來結束一天的學習,將祝福的愛與光獻給每一位為疫情奮鬥與受苦的人們。文明史的旅程走到了最後一天的尾聲時,我們特別從祈禱詞內容探看「二元與一元」的辯證,分析詩句背後蘊藏的意義,埋下聖方濟這一路走來,是以什麼樣的精神與我們同在的伏筆。他又透過「字」傳達給世人什麼樣的啟示?聖方濟放棄原本富裕的環境,走進森林與自然生活,他的宗教生活就是歌唱與自然合一,甚至積極幫助民間翻譯白話文聖經、詩歌。聖方濟創造出另一種平易近人的「宗教」,更創立了方濟會。當黑暗的中世紀走到谷底,教會腐化專權、嚴苛與限制接踵而來的時刻,聖芳濟無疑為苦悶的人們開啟另一扇窗;他實踐這樣的理念,也埋下了往後宗教改革的種子。
接著我們帶領孩子探看這首詩背後的宗教精神與祂深層的哲思和省思:渴望將人性內在二元對立的衝突去相遇和釋放,最後以一元的精神再度讓人性與靈性重新連結的光輝。
為期五週的旅程劃下暫時的句點,這段旅程究竟給了孩子什麼可以帶著走的禮物呢?這個問題是我與教師群不斷思索的。從古至今,文明未曾休止,即便逝去,亦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與延續,生滅不息。站在偌大的歷史面前,每一個我們都只是渺小、轉瞬即逝的存在;然而在文明史即將走向終點之際,我與教師群密切的討論著,在龐大的文明史當中,我們要如何揀選出最精華有力的收尾?我們回想起孩子旅程中曾經的困惑、不解與艱辛,發覺帶領孩子返回原初本質性的叩問,似乎便是文明史可以送給我們的禮物,每一個人都在叩問中被喚起內在沈睡已久的記憶,即使是生命的無常,但當醒覺的靈光閃動,福至心靈驀然領悟時,人就能穿越時空打破線性的思維,轉化剎那成永恆,這是文明史所埋下的種子和生命的禮物。
同時,我們也回看了米開朗基羅在壯年時期花了數年陸續完成的雋永之作——《囚》(請參見左圖)。在與孩子們經歷過上一週的《聖殤》分析比較後,課程最後一天的大回顧以《囚》來回應整趟文明史旅程的種種叩問。《囚》系列作品與米氏寫給自己的一首詩完整地呈現出人類的原型,詩如下:
我渴望睡眠,沉睡如石塊
在長久忍受的受傷與羞辱之後
多麼幸運,可以不聽不看
因此,別叫醒我,小聲點
《1495年米開朗基羅寫給自己的一首詩》
我們有時會像詩的描寫般很渴望就這麼沈睡,暫時拋開世俗的混亂與掙扎。米氏用藝術轉化他自身也探問一生的問題,其背後的精神與雕刻告訴世人:人的一生很多時候都是被困住的,如同「囚」一樣。然而困住自己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米開朗基羅在閃耀的文藝復興時代刻下對人類的隱喻象徵。這一系列的「囚」,是刻畫不同面向的奴隸被囚禁,分別是:亞特拉斯的奴隸(The Atlas Slave,或譯:被束縛的奴隸)、年輕的奴隸(The Young Slave)、虯蚺奴隸(The Bearded Slave)和甦醒的奴隸(The Awakening Slave)(請參見下圖),後世總稱為波波利奴隸像。這些不同生命階段的「囚」是米開朗基羅未完的功課,也是送給我們永遠可以沈思的命運之歌。
隨著旅程迎向尾聲,我也邀請一路相伴的教師群給予孩子們回饋與鼓勵。
念加老師分享他大學時與慧芳老師親訪義大利進行文藝復興之旅的經驗,從即便親臨藝術真跡仍感到困惑,到現在經歷五週文明之旅後體認到如何轉化觀看藝術的方式,並以下面一幅色彩練習來分享這段歷程。
念加老師說:「無論在學習或是人生的過程,我們永遠無法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或是會形塑成什麼模樣,如同畫這幅畫的時候(請參見左圖),我們一開始並不知道要畫的是什麼,只知道顏色的順序。然而我仍努力單純的感受色彩的交織,經歷了火、風、水、土的歷程直至最後,我踏實的經歷中間的過程,即便再混亂、徬徨,踏穩腳步,一步步向前,再回過頭看看這些我曾走過的路,也許會很驚艷,如同我最後看到自己完成的這幅畫一樣。」
柔靜老師則針對孩子這五週以來態度上的成長給予鼓勵。孩子們面對這麼深的課程內容,又得適應有限制的授課模式,她看到每一位孩子都非常用力地看見自己的困境,並試著突破與努力。在這堂課裡面大家都各有成長,或快或慢,但每一個人都用自己的步調努力著。
柔靜老師也提到,她認為這堂課不管內容吸收多寡,光是「思考與書寫」就是可以帶著走的珍貴禮物了。書寫與表達需要極大的決心與勇氣,也需要累積思考的能力,更需要意志力才能將所想寫出來。
柔靜老師說道:「或許對十六歲的你們而言,文明似乎是若即若離的存在,他有時清晰明瞭,有時卻又拉回到虛空的合一裡面,似懂非懂。無論這堂課現階段了解到多少,體會到多深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旅程開啟了每一位同學內心『最原初的感知與記憶』,我想邀請你們帶著這樣的記憶與曾經在這堂課某個觸動你的片刻,繼續往後的學習之旅。」
而畢業學長軒揚,他這一次更是情義相挺的從最初的移地社會學習就參與到文明史結束,他在過程中積極協助課務、輔導學生,也參與了大量了學生作業討論;再一次走上文明之旅對軒揚而言同樣意義非凡。他說道:「與你們分享我很喜歡校長在課堂上不斷提醒我們的一句話:『所有事情都不是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把很多事情視為理所當然,但我們很幸運的是,在此時此刻,我們有時間、空間,讓自己投入到一個神聖空間裡,回到很久很久的過去,人們如何誕生、演化,看著文明的發展。我們不視它為理所當然,這也是文明史課程帶給我最大的禮物:保持質疑、批判的態度繼續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我也祝福大家帶著這樣的思考意識,一起堆疊出好的、善良的結果。」
最後,熱愛寫作的畢業學姊瑀曦,與軒揚同樣在孩子社會學習時就參與課程至今,她細膩與深刻的心與眼,在文明史旅程上給予孩子寫作方面許多的建議,也敏銳的觀察到孩子的需求。她說:「五週的文明史旅程,我們的內在也隨著工作本的書寫走了一趟人類進化的路。從一開始人類原始的樣貌,和天地之間緊緊相連,直到走出洞穴,開始觀察萬物與我的不同,去認識不同形體的物,而慢慢建立了理性客觀的思考。漸漸的,我內在的思考有了"序",嘗試理解創造世界的架構,成為一位在理性與感性中不斷尋找平衡的人,旅程也仍然繼續著。
這是我第一次從教學的角度去參與、觀看主課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要向他人求救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我們要先擁有『面對自己』的勇氣,承認人性中的懶惰與各種限制,是極其困難。有時我們想著問題會自動解決、有時我們覺得不需要麻煩老師或同學。疫情期間我們被迫隔離,但每天在螢幕後面的老師們,都滿心期待聽見學生對文明史新的想法、發現甚至是困難,老師們關注整個班級的狀態,也期望能陪伴每一個你去突破自身的困境,無論難度大小,都是老師們所在意的,所以不要害怕求救,不要放棄你自己,讓老師們陪伴你走過當下的限制。文明史主課程結束了,但文明仍繼續發展著,你們的旅程也應該繼續探索的路程……。」
在尾聲時,我們也與孩子分享了工作團隊的幕後工作紀錄(請參見下圖)。在特別的疫情時刻裡,團隊機動性的調整授課模式,以及建立作業批改、即時回饋、與學生線上對話等工作節奏,一切皆是美好而圓滿的經歷。感謝教師群與各位爸爸媽媽在旅程中時時刻刻的相伴與守護。
最後,在課程正式劃下句點前,我們以知名的華裔爆破藝術家蔡國強的藝術與精神作為最後的禮物。蔡國強以爆破藝術表達現代意識的醒覺與轉化,他曾說道:「爆破藝術最迷人的地方便是初燃火苗的那一刻。」(請參見以下三圖)
這樣的片刻是如此短暫而永恆的寂靜。
我與教師團隊也這樣期待孩子的生命潛能都能在不同的學習時刻中透過不同的形式被激活,自發地在自己的內在,下一個真正的決定:為自己點燃真正的渴望之火,讓爆發的能量無窮無盡地向四面八方擴散…………。
末了
敬祝疫情期間
平安靜好
宜玲與文明史教師群
2021/06/28
家長回響:高中部: https://goo.gl/forms/SxbrU518MlbX4o4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