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班 111學年度秋季第三週

親愛的九年級爸爸媽媽:

 

收信平安!

 

 

「藝術」在人類往復經歷黑暗、動盪時,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本週,我們帶著這樣的探問走進中世紀,在那漫長的歲月當中,人類是如何走過?又留下了怎麼樣的藝術呢?

我們從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竹林七賢、法國哥德式的建築——沙特大教堂再到近代立體派大師畢卡索描繪反戰的《格爾尼卡》(圖一),讓孩子觀察、感受若以藝術的視角關注作品背後的精神,這些古今中外同樣生在亂世的文人與藝術家們共同的追求與渴望是什麼呢?同時進一步思考,從古至今生在動蕩時代的人們,「藝術」帶給人們的是什麼?為何在動亂的時代仍需要有藝術?

 

孩子分享:「藝術對他們而言是為了記錄『他們存在過』的證明」、「他們渴望得到救贖,需要有信仰的依靠,才能有安心的感覺」、「藝術在動亂時期,是唯一可以讓他們逃離痛苦的管道」、「人會死去,但藝術會留下,那代表的是自我認同,也是文化的傳承。」……,孩子們的回饋真誠又深刻,與爸爸媽媽分享這開心的一刻,我看見孩子們開始將自己換位,從時代背景設想藝術存在的意義。

  圖一:畢卡索/格爾尼卡(Guernica)/1937年

 

中世紀在動亂中經歷了思想與文明的停滯期,而後隨著理性知識的抬頭,宗教意義的反思,伴隨著羅馬帝國的結束、宗教改革、思想交流、地理大發現……等,為人類注入了一股新生的力量。本週我們也走出黑暗,迎向人類發展的光明時代——文藝復興。從米開朗基羅的《逐出伊甸園》(圖二)作為起始,我們觀察了亞當的姿態:亞當以雙手拒絕了天使的權威,宣示了「人類將以自己的方式走入世界」,看見文藝復興的精神完整的被體現。

 

我們一同與孩子迎接「人們雙腳落地,決定用自己的雙腳、自己的方式走進世界」的重要時刻,這時期的人開始向外探索,代表人類的光芒與思想綻放,扎根在大地上。

  圖二:米開朗基羅/逐出伊甸園/1509年

 

我們透過幾幅代表畫作,反覆的觀察與提問,理出文藝復興的時代精神與轉化。

如:將拜占庭晚期、文藝復興初期的「西方繪畫之父」喬托馬塞奇奧與文藝復興盛期的拉斐爾畫的《聖母與聖子像》一起對比,孩子們發現了人類對於宗教藝術的呈現不再呆板,人與神的關係就在藝術中看見轉化的端倪,在莊嚴僵硬的畫風後,取而代之的是凡人化、自由化的形象;透視、明暗、隱喻等更應運而生,接踵而來的發現,指向了人類發展宛如「重新誕生」一般,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

 

圖三:《聖母聖子像》的發展對比圖

 

文藝復興在歷史洪流中,不只藝術,也涵蓋了科學、思想、民主、文學等的突破期,從種種的成就看來,這段光明更代表著「人類看見了自己,意識到『我』是世界的中心」,人類終能以自己的姿態走入世界。

親愛的爸爸媽媽,這是多麼重大的時刻!

我們也藉著觀察、分析與實際演出達文西的巨作《最後的晚餐》,試以達文西的眼探尋「人類的原型」。孩子們等待許久,終於在藝術中看到「我」的存在。如同我們在課堂中的「最後的晚餐」展演,孩子們透過深刻觀察畫中人物的姿態並以行動演出,感受自己成為其中的一位門徒,回到耶穌說:「你們其中一人將會背叛我。」的當下。孩子們出於意願選擇自己擔任的角色,敬虔的坐上長桌時,那畫面靜止而雋永。我們以行動參與了這幅畫;五百年後的我們與達文西的心更靠近了,成為那「第十四位門徒」,共同跨越時空「完成」了這一幅畫,心魂照見的是達文西對神性與人性同在的詮釋,與爸爸媽媽分享這美麗的一刻。

圖四:達文西/最後的晚餐/1495~98年

圖五、六:孩子們以行動重現《最後的晚餐》

 

因為這幅作品,孩子們也發現達文西的作品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孩子說:「這幅畫讓當時的修士跟現在的人都能去思考、推測到底誰是猶大。」、「達文西讓我們有機會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詮釋這幅作品。」沒錯,達文西沒有清楚地將猶大顯現出來,留給觀者一起參與、思考的機會,因為每個人都能成為那第十四個參與者,沒有你,這幅畫不會完整。

 

最後,藝術史的個人專題臨摹已展開前置的練習工作,孩子們將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空間投入藝術工作與書面報告書寫。邀請爸爸媽媽給予支持與陪伴,並與孩子們共同營造合宜的工作空間。

同時留意孩子的作息,有品質的休息方能帶來良好的學習與看見。

 

期待與您們同在藝術中交織。

 

藝術史主帶老師

柔靜、念加謹書

20220911



家長回響:高中部: https://goo.gl/forms/SxbrU518MlbX4o4A3

Previous
Previous

森林班 111學年度秋季第四週

Next
Next

森林班 111學年度秋季第二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