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班 111學年度秋季第四週

藝術史的學習旅程

2022.9.12~9.16


親愛的九年級家長:


收信平安!


我,看見現實

我,看見殘酷不公

我們,循著命運奮力前行


起身吧!

為自己、為眾人奉獻

為自由、為平等奮戰


我們用盡力氣

締造了屬於你我的——寧靜革命時代


——獻給新古典與浪漫主義的冥想詩-



隨著歷史的腳步,上週我們走過了人類覺醒的時代——文藝復興,本週正式的迎向近代——巴洛克、新古典、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印象派與野獸派。


宗教改革、工業革命、啟蒙運動是十八至十九世紀人類歷史改革的重要推手。隨著這股思想、經濟、科技翻轉的時刻,伴隨而來的是人類社會劇烈的變革。藝術家的眼光逐漸渴望擺脫傳統審美與創作題材的限制,轉而看見「真實的世界」。人們開始不只關注宗教的精神性,而是更落地的描繪社會議題、戰爭或歷史事件。


我們回看了巴洛克時期的巨匠——林布蘭的一生。身為啟蒙運動下的荷蘭人,林布蘭以務實的眼界開創了藝術的新高度。他的筆下不再有皇宮貴族與至高神聖的宗教,取而代之的是振興荷蘭經濟的中產階級人士、商人,以及他的家人,和「自己」,原來人是可以描繪自己的!藝術家可以用自己的眼界詮釋自己,並且將其永遠凝結在藝術中。


孩子們紛紛發現到這是藝術史上重要的轉捩點!繼早期文藝復興的喬托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姓名」之後,林布蘭一生為自己留下近百幅的自畫像,也讓我們不禁探問「自畫像的誕生對人們的意義究竟為何呢?」孩子們分享:「他想把自己最帥、最有自信的時期畫下來」、「中年後孤獨的他,可能無人聽他說話,所以他想透過藝術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畫像,可以記錄自己每一個當下,記錄生命的足跡,並且證明『我存在過!』」


我們綜覽了林布蘭一生從二十三歲至六十三歲去世前的自畫像(圖一),看見他高潮迭起的傳奇一生,從意氣風發的自信到晚年的衰弱,即便如此,我們依舊看見他如實地將自己的老、病、醜、苦毫不遮掩的呈現。孩子們讚嘆林布蘭面對生命殘酷的事實與苦痛晚年的勇氣,林布蘭的生命穿越了時空,深深觸動著我們的內心。

圖一:林布蘭自畫像系列(部分)/1628~1669年


「寫實、血腥、扭曲、哀號、戲劇性……」看著浪漫主義時期藝術的孩子們拋出一些直觀的形容詞,更有孩子直接說出:「好像聽得見他們的哀號聲」。這是多麼強烈且直接的感受!藝術從典雅嫻靜的文藝復興轉為灰暗、寫實的狀態,描繪對象更從貴族變成平民百姓。我們透過藝術家的眼,照見當時社會的動盪、殘酷,也彷彿親歷了社會不公義的一面。



更撼動人心的是,當時人們用藝術表達他們關心政治,渴望替底層人民表達抗爭與悲痛的內在。然而,這些畫作是永遠無聲且靜止的,但它強烈的畫面卻讓遠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身歷其境,同感悲憤與激昂。



孩子們從新古典主義大師大衛的《馬拉之死》(圖二)裡面看到,一位以行動參與政治的藝術家,他在經歷摯友被暗殺死去後的第一時間,不是哀悼哭泣,而是奮力拿起畫筆記錄下摯友的遺容。這一份行動震動著孩子們的內在,問道:「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呀?」這幅作品的背後,當中究竟有什麼樣的驅動力與糾結情感呢?孩子說:「他想記錄吧!讓更多人知道這社會的不公義。」在那沒有相機底片的時代,大衛或許唯有透過記錄馬拉的犧牲,才能換取今日眾人看待歷史與同感悲壯的情懷吧,那份遲來的正義終究會被看見。

圖二:大衛/馬拉之死/1793年

「革命、自由、平等、人權!」看著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圖三),孩子們跟著沸騰起來。連結著過往歷史學習的堆疊,當孩子們再度以藝術的角度經歷歷史時,內在又被拔山倒樹而來的情感與精神波動著,彷彿我們真的曾在那革命的時代裡活過。

圖三:德拉克洛瓦/自由領導人民/1830年


是啊!台灣不也曾走過這般因爭取人權自由而流血的革命時代嗎?那人類奮鬥的圖像至今仍被我們牢記著……。面對內在正處兩個極端尋求平衡的青少年而言,這段藝術史正對應著他們渴望突破禁錮、找尋自我的心魂。



看著孩子們在這段藝術旅程中的投入,我看見他們逐漸在藝術的歷史洪流裡,找尋到自己的定位。當他們真的因靜止的畫作而感到熱血沸騰或悲痛時,我的內在感動不已。這代表著孩子們在經歷人類意識轉化的過程裡,已將自己成為那當下了。



藝術史旅程來到了最後一週。短短的四週,我們與孩子走過萬年的歷史長廊,霎時間本週迎向「旅程的暫歇」,深感歡喜與滿足,卻也有些許的不捨。



回顧這幾週的旅程,仍感覺如夢一場。本週隨著課程的結束,我們與孩子經歷了深深的呼出,內在也沈澱了。如追逐萬里的旅人迎向終點後的大休息;休息後,又將迎來全新的開始。萬物終而復始,不也正是宇宙生滅與歷史循環不變的道理嗎?藝術史的旅程沒有終點,孩子們將帶著內在為藝術燃燒的溫暖繼續前行,最終也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旅程走到這裡,孩子們發現在歷史的脈動中,有美好,也存在著現實。而藝術為人類承載的使命,似乎不斷出現各種形變與轉化,然而,也有從古至今不變的本質——為人類帶來力量的存在。





難忘的春芳,想你一切都好吧?

健康勝過一切,

儘管那些白銀、黃金、寶玉相勝千萬數

也抵不過我們的兒女珍寶

你還記得那首歌吧?

能再有家,和土地的話更好。

家有許許多多優秀的兒女

東西,就讓他們拿去吧!

我的冤罪,以後會昭明

縫紉車在收走之前,

我特別想穿你做的衣服

一件白色的襯褲

像短褲那般,下面是西裝褲的樣式,還有白色方巾一塊

田地,和山野,隨時都有我的魂在

水田不要賣

——高一生寫給妻子的最後一封家書(1952年)


這是來自台灣鄒族的政治家、教育家與音樂家——高ㄧ生的家書。我與孩子透過這封信,看見台灣曾經走過的革命與傷痕。然而在這樣的時期,身為二二八受難者的高一生,卻用詩、音樂與藝術留下雋永的愛。那是一份對家、對土地、對家人的深愛,這份愛使高一生用生命將恐懼與悲傷化為藝術。



在藝術史的最後,隨著這一封家書,帶著孩子回到共同的家——台灣。如同一個大大的呼出,兜了世界一大圈,終於回到自己的家鄉。此刻,我們拋出探問:台灣在藝術史的長河中,站在什麼樣的位置呢?台灣本土的藝術發展,如何影響了現在的你我?



我們透過幾位在台灣深耕的前輩,如石川欽一郎陳澄波廖繼春齊柏林的藝術探看他們筆下的台灣鄉土,從他們的雙眼看台灣曾經的歷史樣貌。這些人或許是殖民者、移民者,然而他們卻不以外來者的眼光看待台灣,而是如實地以藝術走遍台灣的鄉土,以藝術深愛這一片土地。

圖四:石川欽一郎/豐原鄉道/1926年

圖五:陳澄波/嘉義街外/1927 年


我們回顧了陳澄波的生命史,同時更加深刻的了解他作為藝術家、教育家與知識份子等身份,為台灣樹立的自由精神,當我們與陳澄波的生命與時代串連起來時,再重新看待《玉山積雪》這幅遺作(圖六),陳澄波一生著迷於阿里山、玉山等地,那背後是什麼樣的渴望呢?如今看來,實有可能真誠地呈現出他對嘉義、土地與家人的深愛,那最雄偉的山,藏著最溫柔的情懷,最堅韌的台灣精神。陳澄波廖繼春等人,都屬日治時期對台灣貢獻極大的本土藝術家,也成就了如今台灣美術教育的根基。


是前人的示範,才使現在的台灣人有勇氣以雙腳走遍台灣,以雙眼紀錄台灣,以生命深愛台灣。

圖六:陳澄波/玉山積雪/1947 年

「用前人的眼看世界,站在歷史中重新探問『我是誰?』」

這段旅程,透過藝術的滋養,以及孩子的意志力,為他們帶來了轉化與跨越!誠如老師們課程開始前所期許的,孩子們已從藝術史中展現去自我中心與換位同理的第一步了。親愛的爸爸媽媽,如此的轉化對於一個個年輕的靈魂而言,是不容易的試煉,孩子們已為自己做出了示範。


旅程的末了,說不盡的感動化為內在萬湧的力量,無論最後的成果如何,這段過程孩子們展現出奮力追求光的圖像,於孩子、家長與老師們而言,都已是生命中珍貴的禮物了!相信孩子未來將持續帶著這份對藝術、世界的溫暖迎向往後的旅程。


感恩爸爸媽媽這幾週的全力支持與陪伴,是您們在背後無條件的支持,使老師與孩子有了內在安穩的前進力量!往後至季末發表尚有一個月,懇請爸爸媽媽持續陪伴孩子們工作,這幾週將是孩子們密集工作的黃金時間,若過程中有任何的困難或建議,還請爸爸媽媽不吝提出。

最後,獻上每日下課前,我們與孩子一同念的藝術史結束詩,期待與您們於藝術中再會。



從至深的暗處走來

奮力追尋光的存在

我走過  我看過

那宏偉的世界 在我眼前展開

我曾是你

你,至今,與我同在


你 曾 是 我

而我,將重新覓尋

如今,我 是 誰

——藝術史結束詩 -





*2022年九年級藝術史「個人藝術家專題研究」發表日期: 10/24(一)、10/26(三)

(詳時間與參與辦法將另行公佈)








藝術史主帶老師

柔靜、念加 謹書

20220918






家長回響:高中部: https://goo.gl/forms/SxbrU518MlbX4o4A3

Previous
Previous

森林班 111學年度秋季第五週

Next
Next

森林班 111學年度秋季第三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