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班 110學年春季第一週

揉搓一個雜糧麵包—胡漢交融的歷史時期

 

親愛的七年級爸媽:

 

       見信安好!

       我們又來到歷史課,這一堂主課程,是東方史。

       常常有人說,學習歷史的意義是-以史為鑒。

       我常在想,要“鑒”的究竟是什麼?

        對於孩子們來講,帝王將相的管理之道顯然太遙遠。我們要展開在孩子們面前的,是歷史的發展—起承轉合、前因後果,歷史之軸如何往前延伸;有太平盛世,也有戰亂時代,如同孩子們的生命和生活,有一帆風順,也有困頓躊躇,哪個階段都不能被否定或者消失。展開歷史長卷,讓孩子們看看,每一段歷史,總有其存在的意義,默默滋養到孩子們面對生命各個不同階段。樂觀看待其意義,懷抱信心,是多麼珍貴。

       我們這一堂主課程,告別第一帝國-秦漢階段,要來到第二帝國—隋唐宋階段。

       在歷史中,人總是很容易有一些偏見—統一的大帝國階段一定是好的,而分裂的戰亂年代總是惡的。就如同,本位主義的認為,草原民族都是落後的胡人,如同羅馬帝國會驕傲的稱呼外來的日耳曼、匈奴種種都是蠻人一般。這些胡人來進攻中原,總是侵略、總是強盜的行為。但撥開這些偏見,帶領七年級的孩子,再更客觀一點來看待,為何會有草原民族與中原民族之分(原是因為地理因素的區隔)、草原民族為何要屢屢進犯中原民族;為何在文景之治之後的太平盛世之下、漢武帝出兵攻打匈奴,北匈奴民族會選擇一路西遷;而兩晉時期,為何五大草原民族會聯手進逼中原?當自己內在穩定強健,其實誰也不會真正威脅到你;而當你自己內部紛亂搖擺之際,一點點外面的力量都會讓你風雨飄搖。

       拋除偏見,跳脫所謂的種族民族主觀論,看見這些因果,才有意義。

      同樣重要的,是看見戰亂黑暗時代的意義。第一帝國的秦漢時期,其實不論從地域、民族融合、文化等等方面來看,整個帝國還是狹小的,仍然是停留在黃土高原為文明起源的中原文明。然而,經歷過三百多年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不單中原民族自己向南延展,一路以移民方式、以軍隊拓展,將原本南方的百越之地容納於漢民族之內;同時西北方的草原民族,也在胡漢雜揉之中,彼此從敵視到交融,這樣的交融過程中,人的內在融合了不同民族的個性—中原的儒家道家文化、西域的草原馬背文化、天竺的佛教文明,甚至還有遠自歐洲而來的西歐文明。

      有人說,中世紀,如同歐洲文明的釀酒期,酒罈子蓋著悶著,上千年後一打開,哇,芳香四溢。那麼,這一段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不啻是中國歷史的釀酒期,又或者說更像是在揉搓一個雜糧麵包,所有的民族、元素統統揉進來,從彼此敵對、各自為政,到你中有我,互不可分。最後,麵團發酵了、熱火烤製一下,哇,一個璀璨的盛世王朝誕生。

       所以啊,別詆毀了這黑暗,別錯失了這混亂。敞開自己,有容乃大。

       人,總有混亂,歷史總有亂世。人選擇不了生存的時代,卻永遠可以選擇在時代中的生存方式。這是在歷史的因果關係之後,要帶領孩子們來“借鑑”的第二條軸線。

       這一週,帶著孩子去認識了竹林七賢、去認識了陶淵明,讓孩子們看看,在整個時代已經進入一種虛偽混亂之時,這些人,如何在時代中仍然堅定,堅持自己的信念,守著自己生命的態度。竹林七賢個個都有傲骨,孩子們對於他們的孤傲或慧黠哈哈一笑,一笑之間,也來想一想,我所仰慕的是哪一種風骨?我自己內心有沒有這樣美好的品格?如果是我,在外在混亂之際,我會如何堅守自己?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摘自《舊唐書·魏徵傳》

 

      在歷史中,借鑑,開展孩子們自己的生命。

 

                                                                                                        七年級 東方史主課程 王新老師

                                                                                                           2022年2月20日。壬寅 雨水

家長回響:七年級: https://goo.gl/forms/IYIXqtel6UwG4NEx2

Previous
Previous

七年級班 110學年春季第二週

Next
Next

七年級班 110學年冬季第十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