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班 110學年度春季第六週
〈向日葵日常觀察報告書-關於玩具的界線〉
親愛的向日葵爸爸媽媽:
還記得冬學季末,寶貝卡曾在校園和班上出現,在分享與交換的過程中,造成了不小的震盪,當中幾個比較明顯問題浮出了水面:
孩子們之間為了交換到厲害的卡片,起了一些紛爭(為什麼只給他不給我?我送你某項物品你願不願意給我那張卡片?我的這張比你那張強多了!)
卡片就在抽屜或者背包裡,孩子時不時會想看一眼、把玩一下,課堂進行間也會有些心不在焉。
孩子在課堂進行中一抓到空檔就急著找左右鄰居商量,老師需要花更大的心力抓回他們的注意。
沒有接觸到寶貝卡相關資訊的孩子感到好奇,想加入話題又覺得有點尷尬,嘗試用吹噓、誇大的言語試圖融入。
有些孩子提問:「老師,這不是卡通的東西嗎?學校不是沒有開放卡通嗎?」對於界線模糊感到困惑。
記得當時與孩子約定不再將寶貝卡帶到學校,並特別請爸爸媽媽協助,準備一個「寶貝箱」,將沒有那麼適合孩子的物品收藏起來,以便在約定的時間以及爸媽能陪伴的狀況下,才讓孩子接觸。
而今,另一陣小小的旋風正悄然掀起,那便是某連鎖超市的滿額購物禮-復仇者聯盟公仔。與寶貝卡有些類似的是,這一類物品都有特別吸引男孩們的一些特質:強大、超能力,能「一較高下」等等。
撇除那些本就煽動男孩們心魂的特質不看,在我們成長的經驗中,在大人的世界裡,其實早已存在許多類似的東西。像是尪仔標、遊戲王卡、日漫公仔、超商磁鐵、超商迪士尼公仔等等,乃至於WXF鍋子、雙X牌刀具,試著設身處地地想,似乎不那麼難同理孩子們的心境了。
陪伴孩子面對這些物品有許多需要注意的眉角,其中最關鍵的,還是在於我們對孩子發展與界線的共識。
在華德福學校,老師們時常將「發展」放在心中,因為我們認為不同年齡、不同的發展階段,有其各自對應的意識、身體狀態與發展任務。若以大小外型相似的蜜蠟做比較,一個是天然、富有香氣的蜂蜜蠟,需要透過手部溫度與力量以及模仿與想像形塑,另一端則是有彈性的塑膠材質,顏色、形狀、角色特性都已然定型的玩具,兩者給予孩子的體驗截然不同,我認為蜜蠟能提供更深刻的滋養。
而真正讓老師、父母為難的往往不是自家對於這一類物品的界線,而是不同家庭對於不同物品給予的界線(典型的問題在孩子年紀大些,可能會延伸出:小孩國中了是不是該開放手機?)畢竟這類的界線問題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不同的家庭本有各自適合的方式,重要的是將陪伴孩子成長的群體(也就是是班級)納入考量,與該群體中的其他人(也就是老師及同班家長)達成大方向的共識。
無論是龍眼淚、寶貝卡還是全聯公仔,無論是實質上的以物易物、贈與,抑或是口頭上的資訊交換,孩子的動機都很單純。只是過程中往往會衍伸其他問題,畢竟有分享的地方,也常有比較、炫耀的心態,在「你有我沒有」的前提之下,當下的滿足感的確是有落差,隨之而來的,就是更多的較勁,互看不順眼,和程度更深更廣的比較。當孩子的心神時時刻刻被這樣的氛圍勾動,又何來的精神與注意力投入在課堂學習?
孩子七歲以後,感官發展漸趨成熟,隨著囟門(初生嬰兒頭骨前部)的閉合,乳牙開始脫落等現象,個體開始展現能夠對外選擇接收哪些訊息的能力。此時孩子是國小階段,也是發展情感的關鍵時期,倘若孩子的心力,都在應付潛伏於各個角落的物質慾望,又何來空間讓真實的溫暖(無私、信任、勇氣、無條件的付出等)住進心裡?
當班級中的家庭與老師能建立共同默契以及聯絡網,讓適合在家由父母代為收藏的物品留存於家中;讓孩子遠離可以獲得卡片的遊戲機台;讓孩子避免與可能提供相關資訊的人有太多交集……即便可以收集的物品不斷推陳出新,即便最後還是會面臨孩子反應:「誰誰都有,為什麼我沒有?」父母也可以很客觀地和孩子說明原因(我們班/我們家現在沒有開放,等你上高中後/特別開放日/爸爸媽媽有空陪你一起……才有開放),並試著透過自然、手作的物件,更多運動時間與自然環境中的活動,在面對面的陪伴中轉移對物質無止盡的追逐。
關於一同為孩子建立界線,我們可以的默契,隨時歡迎提出各位的發現、好奇、疑惑與建議,也期待聽到來自向日葵爸爸媽媽們的迴響。
敬祝 春日平安
芊文 謹書
壬寅虎年 春分
家長回響:二年級: https://forms.gle/ThmpkFE9LR9hrHrN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