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級班 110學年夏季第一週
行走的人:文明的出發點
從人智學三元步伐看見人類發展的奧秘
上週五的課堂一開始,我們以人智學的「三元步伐」來做暖身。首先,我們一起以有意識的心,向前與向後地讓腳舉起來、經過、放下(Lift、Carry、Place),想帶領孩子看見人類發展的奧秘,就從「走、說、想」的里程碑開始。
在人類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應該忘記自己什麼時候開始學會走路了。如果我們常常回來看一下小baby,看看他剛被生出來的樣子,每天睡十八個小時,幾乎是呈現像「植物」的狀態。然後慢慢地、一天一天的喝了很多的奶,漸漸地把他的頭奮力抬起來的時候,發現他好像在學「魚」的姿勢,他想要努力地往前游。又有一天他又更努力的抬起來,好像要做出飛的姿勢,像要學「小鳥」飛翔。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了,我們可能不知道孩子在這一年裡面,他可以說是跨越了人類好幾十萬年的成長速度。他從植物的狀態要進入像魚、像小鳥、像爬蟲類,他要開始爬了,所以表示他的頸椎、脊椎的每一節,慢慢地強壯,到有一天他能翻身了,然後到他真的能坐起來、站起來,最後成為直立人。這樣的一年,其實是象徵著人類跨了好幾十萬年,才終於走到這一年。
我們重新演化,人從魚、小鳥、爬蟲,然後走到直立人的發展歷程(見以下系列圖,圖片出處為《我來了:人類智慧學理念下的嬰幼兒保育》),到真的變成有智慧的人。想想看,這樣的旅程要走多少年?我們認為,走二十一年可以給他一個最基本的獨立堅強的自我。但是,其實我們都將這一切太視為理所當然了,視站起來為理所當然、視走路為理所當然……。想要邀請你想一想,孩子從開始走路的那一刻,就開始會說話了,會開始跟我們喋喋不休了。在孩子開始說話的那一刻,你如果每天早上醒過來,跟他說:「寶貝啊!要不要說一說昨天晚上有沒有作夢?」那他可能會跟你說,他夢到哪一個夢要飛起來、作到哪一個夢要跌倒,或者是作到他飛到天空很好玩,或者是作惡夢。其實這是人類一個非常的成就,也就是他有記憶的開始了,當他開始說夢的時候,代表著人類的思考開始轉動了。轉動便是先從「夢的記憶」開始,代表了人類的發展已經踏出了「走」、「說」之後,他要開始「想」了。這個動作就在人智學的三元步伐裡,因此我們在學校常常邀請孩子做。
「舉起來、經過、踏下去,舉起來、經過、踏下去……」。「舉起來」其實要用一種很醒覺的力量,從裡面而發的,是一種思考的光的力量、靈光的力量,讓一個人專注的體會如何頂天立地地舉起來。然後要「經過」,就好比經過生命的旅程一樣,他需要走過一段漫漫的旅程,從旅程裡學到很多事情,最後小心地把腳步「放下去」。當把腳步放下去的時候是停留,我們要把從世界旅行回來的禮物,拿回到自己個人的世界去咀嚼、消化。所以小小的「舉起來」,他是要有光、要頂天立地的,然後「經過」是要帶著感情,穿透你身體的經驗去走生命的故事,最後當你「放下」的時候,"她"象徵地說,我們回到小小的自我世界,開始消化、開始內化,然後開始整理自己,這個就是所謂的,「走」、「說」、「想」三個階段。
這三個階段好比重返人類的文明進化史,我們知道這是不容易的,是比登入月球或其他星球更壯行的一大步,這一小步其實是人類發展的一大步,經過了幾十萬年或是幾百萬年才走到這個「走」、「說」、「想」。想和爸爸媽媽與同學們說,不要小看學齡前到七歲孩子的發展,人一生裡面,前三年可能就已發展了人類進化的三百萬年這麼長的時間。我們不要把發展視為理所當然,如果我們每天可以回到「三元步伐」的練習,我們就要知道,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是人類進化偉大的一步,就從「走」、「說」、「想」開始。
當我們回到最原始的大地,跟大地同在,跟有智慧的人類發展的重大一步同在,這就是神秘的「走」、「說」、「想」給我們的生命禮物。千萬不要視為理所當然,這是要獻給曾經是零到七歲的爸爸媽媽們,也要獻給正在上文明史的孩子們,我們一起找回來,找回那被遺忘的,我們曾經有如此大的意志力,有如此廣大的祝福的光,從上面注入;我們有這麼多的被祝福的生命禮物,就在每天早上醒過來的睡夢記憶裡面,去整理我們的「想」。讓我們一起重新接受這個生命的禮物!
讓在上文明史的每一刻、每一天都能重新喚醒我們曾是那經過奮鬥,才能頂天立地接受光的照耀、風的吹拂、水的滋養與大地的承載。
回顧旅程的第一週,我們一起靜靜欣賞同學們從牛罵頭踏查帶回的素描與繪畫。課堂中,你們每個人選一張特別有感受的圖,並向它說一句真心話。到了隔天的課程,將每個人寫的一句話串成了一首首的詩。每一個人的貢獻,透過小組團體的力量,親自將大家的所見所感,轉化成新的詩作,在重新修整與排列組合中,宛然賦予詩新的生命力。(詩作見下圖)
我們也從兩首描述與烏克蘭相關的詩作開啟了「戰爭與文明毀滅」的反思。(詩作見下圖)
(一首是由烏克蘭詩人塔拉斯·謝甫琴科Taras Shevchenko於1845年所作,另一首是《第聶伯河上的月夜》由台灣詩人張堃於2022年作,這兩首詩跨越了時間、空間交織對話,訴說了對戰爭與和平的控訴與渴望,回應了現在世界正在面對的課題)
我們本週再次回到了洞穴,探看洞穴時期人類所留下的藝術代表著什麼?為什麼它可以代表文明中「美的曙光」呢?我們也與藝術課的結合,透過雙手實際的創造、體會,設身處地的用身體重現了洞穴壁畫(見下圖)。從中我們不斷探問,為什麼近代的偉大藝術家畢卡索,如此的受到洞穴壁畫啟發與吸引呢?這當中的原型是否象徵著什麼樣的力量呢?(見下圖:畢卡索的《公牛系列》,圖片出處:BBC文明紀錄片)
我們也一起經歷了閱讀與寫作的練習,透過閱讀《少年台灣史》、《美的曙光》,我們以理性的段落分析與摘要梳理,再結合小組的力量,每一個人都在團體中有所貢獻,也從中一次次的建構更精煉的讀書方法與能力。這是文明史旅程想要送給你們的禮物。最後,在文明史漸進式的課程中,邀請你內在持續帶著探問和渴望,鍛鍊出理性與感性的平衡能力,去催化對照、比較及分析等方法,讓我們一起用中立客觀的角度來學習巨觀與微觀的能力,揭開這浩瀚人類文明史的神秘面紗。
邀請你與我們一起
宜玲與文明史教師群
2022.5.8
*關於「三元步伐與人類奧秘」,歡迎點選以下連結了解更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IJTDrxdUBI
家長回響:高中部: https://goo.gl/forms/SxbrU518MlbX4o4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