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班 110學年秋季第二週
九年級海之聲—藝術史的學習旅程
2021.8.30~9.3
親愛的九年級家長:
收信平安!
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
我沒有沉睡不醒
化為千風
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
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秋天 化身為陽光照射在田地間
冬天 化身為白雪綻放鑽石光芒
晨曦升起時 幻化為飛鳥輕聲喚醒你
夜幕低垂時 幻化為星辰溫柔守護你
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
我沒有離開人間
化為千風
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
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化為千風》/ 譯:張桂娥
《化為千風》原為一首印地安的詩歌,一位印地安男子在妻子過世後,準備帶著兒子一同尋短,就在他整理抽屜時,發現妻子寫了一首詩,這名妻子在詩中提到自己將化作親人身邊的風,安慰親人別再佇立在墳前為她哭泣,強調自己並沒有離去,而是以另一種姿態繼續守護著家人。這名男子看了這首詩後,便打消尋短念頭。
隨著這首雋永的詩,我們本週走進黑暗、動盪的歐洲中世紀,同時也穿越了幾個歷史中的亂世時期,探看當時宗教藝術的誕生,感受「信仰」為人類帶來的力量。
雖然《化為千風》並非因宗教而生的詩作,但我們卻可以透過詩句感受那份「純然相信的精神」,而這份感動與宗教之於亂世時期帶給人們的觸動有異曲同工之處。因此,我們與孩子透過宗教藝術,照見人類與信仰的連結,以及他們在黑暗中展現奮力追求光明的圖像。
我們從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竹林七賢、法國的歌德式沙特大教堂再到畢卡索描繪戰爭的《格爾尼卡》(圖一),讓孩子觀察、感受若以藝術的視角關注作品背後的精神,這些同樣生在亂世的文人與藝術家們,那共同的追求與渴望是什麼呢?同時進一步思考,從古至今生在動蕩時代的人們,「藝術」帶給人們的是什麼?為何在動亂的時代仍需要有藝術?孩子分享:「他們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贖,需要有信仰的依靠,才能有安心的感覺」、「沙特大教堂當時存在的意義是庇護所,他們也想具體表現出他們的理想,就像是人間的天堂!動亂時唯一的避風港」孩子開始將自己換位,從時代背景設想藝術存在的意義。
中世紀在動亂中經歷了思想與文明的停滯期,而後隨著耶穌的誕生,為人類注入了一股新生的力量。本週我們也走出黑暗,迎向人類發展的光明時代——文藝復興。從米開朗基羅的《逐出伊甸園》(圖二)作為起始,我們觀察了亞當的姿態,一位孩子更生動的演出其姿勢加上聲調,讓大家直接的感受出亞當以雙手拒絕了天使的權威,宣示了「人類將以自己的方式走入世界」,看見文藝復興的精神完整的被體現。
我們一同與孩子迎接「人們雙腳落地,決定用自己的雙腳、自己的方式走進世界」的重要時刻,孩子們感嘆道:「這時期的人開始向外探索,代表人類的光芒與思想綻放,扎根在地上。」
我們也藉著觀察、分析與實際演出達文西的巨作《最後的晚餐》,試以達文西的眼探尋「人類的原型」。我們在幾幅代表畫作中反覆的觀察與提問,理出文藝復興的時代精神與轉化。孩子們發現了人類對於宗教藝術的呈現不再呆板,取而代之的是凡人化的形象;透視、明暗、隱喻等更應運而生,接踵而來的發現,指向了人類發展宛如「重新誕生」一般,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
文藝復興在歷史洪流中,不只藝術,也涵蓋了科學、思想、民主、文學等的突破期,從種種的成就看來,這段光明更代表著「人類看見了自己,意識到『我』是世界的中心」,人類終能以自己的姿態走入世界。
親愛的爸爸媽媽,這是多麼重大的時刻!
孩子們等待許久,終於在藝術中看到「我」的存在。如同我們在文藝復興最後一堂課中的「最後的晚餐」展演,孩子們透過深刻觀察畫中人物的姿態並以行動演出,感受自己成為其中的一位門徒,回到耶穌說:「你們其中一人將會背叛我。」的當下。孩子們出於意願選擇自己擔任的角色,敬虔的坐上長桌時,那畫面靜止而雋永。我們以行動參與了這幅畫;五百年後的我們與達文西的心更靠近了,成為那「第十四位門徒」,共同跨越時空「完成」了這一幅畫,心魂照見的是達文西對神性與人性同在的詮釋,與爸爸媽媽分享這美麗的一刻。
因為這幅作品,孩子們也發現達文西的作品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孩子說:「這幅畫讓當時的修士跟現在的人,能去思考、推測誰到底是猶大。」沒錯,達文西沒有清楚地將猶大顯現出來,留給觀者一起參與、思考的機會,因為每個人都能成為那第十四個參與者,沒有你,這幅畫不會完整。
最後,藝術史的個人專題臨摹已展開工作,孩子們將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空間投入藝術工作與書面報告書寫。邀請爸爸媽媽給予支持與陪伴,並與孩子們共同營造合宜的工作空間。
同時留意孩子的作息,有品質的休息方能帶來良好的學習與看見。
期待與您們同在藝術中交織。
藝術史主帶老師
柔靜、念加謹書
20210905